取消靜音
【渝論】青年說 | 聚焦文博之“熱”,增強文化自信

華龍網(wǎng)

2024-05-18 06:00:00

聽新聞

5月18日是“國際博物館日”,今年的主題是“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”。“國際博物館日”由國際博物館協(xié)會于1977年設立,旨在傳達“博物館是文化交流、豐富文化和發(fā)展人民之間相互理解、合作與和平的重要手段”。近年來,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(yè)持續(xù)發(fā)展,“博物館熱”火遍全國,踐行著培育大眾科學文化素質的社會責任,并助力把中華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。

“知來處,明去處”。博物館是連接過去、現(xiàn)在和未來的橋梁。當我們身處重重壓力又無處逃遁的日常時,博物館成為現(xiàn)代人最為治愈的場所。在這里,我們可以凝望過去時代里的生活與華彩,與文物進行一次寧靜又神秘的對話。據(jù)國家文物局發(fā)布的相關數(shù)據(jù),截至2023年,全國已備案博物館總數(shù)達6565家,全國博物館舉辦線下展覽3.4萬個。在近日,國家文物局、財政部確定了15家博物館為新一輪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,陜西歷史博物館、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位列其中,這表明博物館在我國教育和研究方面的重大職責和使命,也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和支持博物館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
“文博熱”的當下,“高冷”的博物館散發(fā)的迷人的魅力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日,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觀眾超5000萬人次;春節(jié)假期,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總量達7358萬人次,人們從五湖四海而來,甚至“為了博物館,奔赴一座城”。這些數(shù)字,成了博物館熱度持續(xù)攀升的具象化表達。有人說,在博物館看到的不只是展柜里的冰冷文物,而是心有所感的真實歷史,只有走進博物館才會真切地感悟到,“文化自信”是如何鐫刻在每個中國人骨子里的。誠然,歷史的溫度需要用心靈去觸摸,文化的魅力需要用眼睛來欣賞,在博物館里我們可以直觀地看見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輝煌燦爛、獨樹一幟,也可以看到奮勇前進、勇于擔當。在博物館,文化的力量正源源不斷地浸潤我們的身心。

如何“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”,讓觀眾乘興而來,盡興而歸,成為當下最重要的歷史命題。近年來,各地博物館讓文物有了不一樣的生命體驗。“云展覽”“云講解”上線,數(shù)字博物館、虛擬博物館、智慧博物館等出現(xiàn),讓歷史場景生動再現(xiàn),讓館藏文物“觸手可及”。各地“博物館里過大年”“博物館奇妙夜”等各類系列活動引游人打卡。甘肅省博物館銅奔馬、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等博物館文創(chuàng)產品紛紛出圈。讓人們感受到,原來歷史是可以觸摸的,博物館是可以“帶回家”的。技術和創(chuàng)意賦能下的文物文創(chuàng)讓歷史文化遺產閃耀數(shù)字時代,拉近了文物與公眾之間的距離。

知史以明鑒,查古以知今。在文博熱的當下,應當充分挖掘、利用和發(fā)揮博物館的教育和研究功能,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,讓全社會得到更豐富更持久的文化滋養(yǎng),破譯時間深處激蕩著的“復興密碼”,奔赴更遠更壯闊的山海,讓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轉化為推動社會發(fā)展進步的動力源泉。

作者:曾曉亮(重慶師范大學)

責任編輯:邵煜晟
附件下載:
熱點推薦
評論(0)
分享成功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