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聲回響①|(zhì)太陽出來喜洋洋 大山里這家人把生活過得像首歌
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
2020-04-15 06:00
聽新聞

相關報道:

習聲回響②|從“有學上”到“上好學”,中益鄉(xiāng)小學努力上好“三門課”

習聲回響③|啃下因病返貧“硬骨頭”,脫貧之路更穩(wěn)更安心

牢記囑托加油干 中益一年看巨變


編者按:

2019年4月15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重慶,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(xiāng)。步步行,聲聲問,殷殷情,為了他心中牽掛的一件大事——脫貧攻堅! 一年過去了,帶著總書記的殷殷囑托,沿著總書記的足跡,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再次回訪中益鄉(xiāng)。


在馬培清家的院壩會上,總書記曾對鄉(xiāng)親們說,黨的各項惠民政策要落實好,鄉(xiāng)親們要一起奮斗,努力向前奔跑,爭取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。這一年,脫貧不脫政策,馬培清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,村里的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方向越來越清晰,“如今政策就是好,我要努力向前跑”,這句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標語,說出了鄉(xiāng)親們的心聲。


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春燕 張一葉 佘振芳 黃宇


△巍峨大山中的石柱縣中益鄉(xiāng)一角。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張質(zhì) 李文科 攝


人間四月芳菲盡,山寺桃花始盛開。


巍峨大山中,云霧繚繞處,蜿蜒鄉(xiāng)道旁,一棟黃色小樓門口,一方水泥院壩打掃得干干凈凈。


院壩的一角,杏花開得正好,粉色花瓣隨風飄落,蜜蜂在空中嗡嗡飛舞。


暖洋洋的陽光透過枝椏,灑在樹下閑坐的老婆婆身上,婆婆瞇著眼,手里撥弄著土核桃,嘴里哼著土家族的傳統(tǒng)“啰兒調(diào)”:“太陽出來啰兒,喜洋洋歐,啷啰……”


△要致富,先修路,硬化公路在山間蜿蜒。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張質(zhì) 李文科 攝


這里是重慶石柱縣中益鄉(xiāng)華溪村,唱歌的老婆婆,是87歲的老黨員馬培清。一年前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視察調(diào)研,正是在她家院壩上開了一場意義深遠的院壩會。


△馬培清樂呵呵地說起現(xiàn)在日子的變化。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(zhì) 李文科 攝


有保障

“身體好就是福!”


見到記者,馬培清給我們讓坐。她臉色紅潤,精神抖擻,完全看不出幾個月前還躺在病床上——去年10月,她不小心摔了一跤,腿骨折了,在石柱縣人民醫(yī)院住了十來天。馬培清說,雖然自己家早已脫貧,但“脫貧不脫政策”,這次看病共花了1萬元左右,報銷90%后,自己只出1000多元。


“您現(xiàn)在腿怎么樣?走路費勁嗎?”


“好了!我慢慢走,不爬陡坡就行?!?/p>


“胃口還好吧?”


“好著呢,我每天要喝兩瓶有機牛奶!牙齒也好,花生都吃得!”馬培清帶著孩子般得意的神情。


馬培清說,去年總書記來時,曾叮囑她保重身體,“我都記著的!每天出門溜達,有時要走好幾個小時。我得好好保重身體,政策這么好,更多好日子在后頭!”說著,馬培清摸了摸自己別在胸前的黨徽。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告訴記者,幾乎每次看到馬婆婆,她都戴著這枚黨徽。


馬培清不僅能自己洗衣服,每天還給大兒子做飯,有時候還要曬曬菜干、撿撿核桃等??倳泚硭抑?,幾乎每天都有各地的游客來院子拍照留念,馬培清又當起了“導游”,繪聲繪色介紹當時的情景?!拔沂亲鰬T‘活路’的人,閑不下來!”


△陳朋和譚明蘭忙著為黃精施肥。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(zhì) 李文科 攝


有產(chǎn)業(yè)

“今年還想養(yǎng)20群中蜂”


閑不住的不只馬培清。她家房前屋后的黃精基地里,三三兩兩的村民彎腰鋤草,馬培清的二兒子陳朋和兒媳譚明蘭也在地里忙活著。


走近細看,黃精比記者上次來時高了不少,長勢喜人,田間套種的脆李,有的已經(jīng)開始試果。


總書記去年來的時候,在田間地頭查看了華溪村黃精的種植情況。一年過去了,黃精基地也從原來的200多畝擴大到了300多畝,還新增了一塊黃精育種基地,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返包管護。


△一年的時間,華溪村的黃精基地從200多畝擴大到300多畝。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張質(zhì) 李文科 攝


什么是返包管護?陳朋說,整個村頭有1000多畝土地,全部流轉給了村集體,用來種植黃精、脆桃、西瓜等。村民可以返包回來,從事管護工作,一畝地管三年,能拿2000元的工錢,黃精有收成了,每年還有20%的分紅。


“依靠管理黃精的收入、土地入股分紅和就近務工收入,我們夫妻倆每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?!标惻蠼o記者算起賬,臉上洋溢著笑容。


△陳朋和譚明蘭忙著為黃精施肥除草。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張質(zhì) 李文科 攝


“既然黨的政策好,我更要努力向前跑?!北椴贾幸驵l(xiāng)田間地頭的標語,正是陳朋心里的真實想法。他不滿足于種地,每個月有十來天去附近工地上做木工活,此外,他還打起了養(yǎng)蜜蜂的主意。


△華溪村將蜜蜂產(chǎn)業(yè)和旅游產(chǎn)業(yè)結合起來,推動農(nóng)旅融合。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(zhì) 李文科 攝


今年2月,陳朋在村集體領了5群中蜂。“一開始不會,縣里派技術員來手把手地教,遇到啥子問題也可以打電話去問?!标惻蟾嬖V我們,中益鄉(xiāng)提出打造“中華蜜蜂第一小鎮(zhèn)”,要把養(yǎng)蜂跟旅游業(yè)結合起來,他尋思著,今年下半年再擴大規(guī)模,最好是養(yǎng)上20群。


“還養(yǎng)20群!天天熬夜管護,恁個辛苦!”一旁的譚明蘭心疼丈夫,嗔怪道?!鞍军c夜怕啥子!”在陳朋看來,只要日子有奔頭,渾身都是勁。


有奔頭

“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”


雖然嘴里說著丈夫,譚明蘭忙完了地里的活,也擺起桌子,做起針線活。


她做的是榮昌夏布老虎,這是由市婦聯(lián)組織的巾幗扶貧車間家庭工坊,為貧困婦女、留守婦女、殘疾婦女等特殊困難群體開展手工技能集中培訓,并以計件合作、產(chǎn)品回購等方式,幫她們實現(xiàn)靈活就業(yè)、脫貧增收。


做完的布老虎,譚明蘭就放在院子里的主題郵局里,供前來游玩的人觀看購買。


△主題郵局適合拍照打卡,可以寄明信片,還售賣本地土特產(chǎn)。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(zhì) 李文科 攝


這個主題郵局是在去年下半年建起來的,窗口設計成信封模樣,門口矗立著郵筒,適合拍照打卡,也可以寄明信片。屋子里則陳列售賣本地土特產(chǎn),如蜂蜜、莼菜、黃連花、筍干等。


“哪個賣得好些?”記者采訪過程中,正好遇到王祥生來查看郵局里的貨物售賣情況,看是否需要補貨。


王祥生告訴記者,打造主題郵局,是華溪村發(fā)展旅游業(yè)的一步棋。脫貧之后,鄉(xiāng)村要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僅靠農(nóng)業(yè)肯定是不夠的。為此,華溪村憑借山清水秀的優(yōu)勢,結合特色產(chǎn)業(yè),將蜜蜂產(chǎn)業(yè)和旅游產(chǎn)業(yè)結合起來,推動農(nóng)旅融合。


“在重慶市餐飲商會的對口幫扶下,我們的民宿一條街已經(jīng)打整好了,馬上就可以開門迎客。我們還要打造脆桃、脆李生態(tài)采摘園,建設中華蜜蜂產(chǎn)業(yè)園?!蓖跸樯f。


“路都鋪好了,大家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奔小康還會遠嗎?”陳朋說。


記者在華溪村采訪多次,也明顯感覺到,自從總書記來了之后,村民們的精氣神越來越足,村干部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熱情也很高,在政府的指導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,村里的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規(guī)劃越來越清晰。


“只要我們啰兒,多勤快歐,啷啰,不愁吃來啷啷扯,哐扯,不愁穿歐,啰啰?!毙踊湎?,馬培清歡快的歌聲在大山里回蕩,久久不絕……


△馬培清(中)一家的日子越過越幸福。華龍網(wǎng)-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李文科 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