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abel id="dhhqi"></label>
      <meter id="dhhqi"></meter>
      <meter id="dhhqi"></meter>
      電影《開山人》:“天塹”變“通途”背后的堅守
      光明日報 2023-12-20
      作者:饒曙光 饒師嘉

      村莊地處大巴山深處一個天坑底部,四周高山合圍,與外界隔絕,貧困落后。1997年開始,迫切想要拔除窮根的村民,在村支書毛相林的帶領下,用原始的鐵錘鋼釬,耗時7年,在萬丈絕壁上鑿出一條8公里長的絕壁天路,筑起脫貧之路、致富之路、希望之路。近日,取材于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將“天塹”變“通途”的真實事跡,以“全國脫貧攻堅楷模”毛相林為主角原型的電影《開山人》在大銀幕熱映。

      影片一開場就用一組事件交代這個村莊“為什么要修路”“修路能改變什么”等重要問題:修路能解決出行問題,茂才的媳婦難產,瓢潑大雨使運送她出山的每一步路都顯得更為艱難且危險;修路也能便利日常,香秀期待路通后,能自己去城里買瓶洗發(fā)水,而不用再托人帶;修路還能改變命運,以莉莉為代表的青少年渴望走出大山,去外面的世界長見識、學文化;而修路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帶領全村人過上好日子,讓一輛輛車開進大山,運走一堆堆農作物,迎來一批批客人,讓村民真正富起來。正是這些生動情節(jié)的層層鋪墊,讓觀眾對這個村莊黨員群眾之所以對修路有那么大的決心、為修路付出那么多努力,有了真切體悟。

      電影《開山人》還真實還原修路場景,生動詮釋全村人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巨大代價。片中,村民們腰上系上長繩,徒手爬下懸崖,懸空著鉆鑿炮眼,裝上炸藥點燃導火線后,趕緊找個地方躲避,以防被飛石擊中。為了拍出真實質感,《開山人》劇組深入大巴山腹地,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、洞穴河谷取景拍攝??v然是數九寒天、北風凜冽,演員們依然懸掛在幾十米高的懸崖上,冒著滾石風險,以文藝工作者的“愚公”精神再現(xiàn)被譽為“當代愚公”的毛相林及村民們的感人事跡。

      在講述清楚事件的基本脈絡后,創(chuàng)作者用“心心相通”的方法建立共情機制,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價值認同。一方面,該片描寫黨員與群眾之間的心心相通。片中的毛書記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,由村民投票選舉成為村黨支部書記。所以,他深知修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,不辭辛苦地爭取上級政府的支持,動員村民。村民們將毛書記的付出看在眼里,記在心上,對他的修路安排大力響應。黃大爺知道修路資金短缺,捐出畢生積蓄。即使兒子在修路時意外去世,他也沒有動搖修路決心,仍鼓勵大家堅持。另一方面,該片呈現(xiàn)村民之間的心心相通。在城里靠務工過上安定生活的黃老二,想幫鄉(xiāng)親們過上好日子。所以,明知道村里修路不賺錢,他依然積極響應。從小父母雙亡的莉莉,在成長路上得到鄉(xiāng)親們的諸多幫助。為了回饋大家,她帶領村小學的孩子們好好學習,并把“大人流血修路為我們,我們讀書為村莊明天”的話掛在嘴邊。創(chuàng)作者通過這些生動細節(jié),表現(xiàn)這個村莊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普通村民,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擰成一股繩、鉚足一股勁,絕壁開路的決心和戰(zhàn)天斗地的豪情,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鄉(xiāng)村振興所經歷的艱苦歷程和所取得的非凡成就。

      真實生活中的下莊人,櫛風沐雨,攻堅克難,用土法子開出了一條脫貧路,使村莊舊貌換新顏;中國電影人再次“開山”,用《開山人》這部電影回應時代、致敬人民,為鄉(xiāng)村振興譜寫電影詩篇。銀幕內外,兩種“開山精神”交相輝映,相互影響,將迸發(fā)出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。

      (作者:饒曙光、饒師嘉,分別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,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)